Title
首页 > 青春上海
今冬会更冷吗?国家气候中心回应
来源: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:2025-10-25 点击量:


秋季偏冷

仿佛提前进入了冬季

这也让不少人担心

今年冬季会不会更冷?


据北京日报报道,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副主任章大全表示,近期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,处于中性偏冷状态。经综合研判,预计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水将持续发展,秋季后期进入拉尼娜状态(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)。受其影响,今冬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、华中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,华东、华南等地易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。

092437_156.jpg

统计显示,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冬季(当年12月至次年2月),我国气温偏低的概率相对更大,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。主要特征体现为:

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,尤其是华北北部、东北南部、华南大部、西南地区东部和北部、西北地区大部等地。

冬季北方雪灾和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。

但是,受全球变暖等因素影响,本世纪以来,拉尼娜背景下我国冬季气温偏暖的情况也频繁发生,如2020年、2022年和2023年,甚至暖冬现象也有出现。

章大全说,拉尼娜事件发生后我国冬季降水主要表现为降水总体偏少,特别是在长江以南地区。这是由于拉尼娜会通过热动力过程,改变环流形势,使得由西北太平洋向我国南方地区的暖湿气流大大减少,造成降水持续偏少的现象。

更具体的情况,国家气候中心将于10月底组织会商研判,形成2025/2026年冬季气候预测意见。


当风中也有了凉意

秋冬的感觉越来越强烈

手捧一杯咖啡或一盏热茶

窝在沙发里看书取暖

不失为一件

幸福感爆棚的事!

093028_273.png

当网络上开始流行起

“上海的秋天

每一帧都像电影”

《上海六千年》

这部有关上海文明史的著作

让我们对这座城市

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

01 《上海六千年》读者分享

李娜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(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)教育项目组负责人

这本书以考古实证为锚点,细致梳理了从史前至文献记载时期的各类核心主题,将上海文明史嵌入中华文明的宏大框架之中进行解读,让上海文明的发展脉络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,愈发清晰明朗。

长江中下游文化是构筑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关键一环,与黄河流域、浙南闽北等文明双向交流,在互鉴中实现共生共荣。在这种深度交融中,上海孕育出了海纳百川、追求卓越的独特城市精神。

如今,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,上海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,又蕴含着无限的发展可能。“承乾南北、贯通东西、江海通达”的上海,未来定能凭借自身独特优势,在科技、文化、经济等众多领域持续大放异彩,书写属于自己的崭新辉煌篇章。


裘丹莉 上海越剧院一级演员、傅(全香)派传人

《上海六千年》字里行间流动的城市记忆,让我感慨历史厚重的同时,也与自己的从艺路产生了奇妙共鸣。书中从崧泽文化绵延至现代都市的发展脉络,恰与我作为傅(全香)派越剧传人的求索之路深深契合,让我对“传承”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体悟。

书中所展现的上海“海纳百川”的文化基因,也是我探索越剧“破圈”的重要底气之一。2022年,我在B站发布越剧版《神女劈观》,意外收获百万播放量。年轻观众在评论区与弹幕里的热情互动,让我更加坚信:不是年轻人不爱戏曲,而是我们尚未找到与他们同频共振的打开方式。此后,我又陆续开展了更多跨界尝试,这些突破传统的尝试,追根溯源,是上海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兼容并蓄的精神。

这本书用六千年的历史沉淀,向我们清晰传递出一个道理:文化传承从不是固步自封的守旧,越剧的创新亦绝非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。这些探索与突破,正是在上海深厚文脉的滋养下,对传统艺术最好的守护与延续。


提起乡土

便是亘古不变的

亲切、惦念与深情

《乡土中国》讨论了

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性

以社会学的结构

分析深入探究中国乡土社会的

格局、文化、情感、维系和延续

02 《乡土中国》读者分享

李成蹊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

《乡土中国》唤起了我对乡土探索的欲望。书中提到,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,乡下人是粘在土地上的,让我想起家乡那片围垦土地。老一辈依土而居、终老是乡,我这个曾在乡村农场打滚的“泥娃”,即便在外求学,也总念着田间的自在——这份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的牵绊,正是先生笔下“乡土性”的鲜活注脚。

乡土除了蕴藏着个人记忆与集体归属感,还承载了历史赋予的使命。五十多年前,十几万人在黑色的滩涂上围海造田,用脑力与汗水造出五十多万亩良田,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之为“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”。老一辈的筑堤故事,既藏着“与天斗”的围垦精神,也印证了乡土承载的集体记忆与使命。

我们学校开设的千村调查社会实践项目,让我们对乡土的认知愈发深刻。走过不同村庄,听农户谈收成、聊期盼,同学们可以更真切地触摸到乡土中国的脉动——它既有《乡土中国》里的传统底色,也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常问自己的初心是什么,或许乡土早已给出了答案:我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着围垦精神,学会和艰难险阻勇敢作斗争,为家乡、家国的建设奉献一份力量。


沈燕燕 上海沥江生态园有限公司总经理

这本书对“乡土本色”“血缘与地缘”的论述,像一幅理论地图,让我对正在从事的都市农业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。

在推广“嘉定白蚕豆”“嘉定梅山猪”这类本土品种的过程中,我曾屡屡面临关于经济效益与规模产量的质疑。而这本书好像让我找到了答案:它们不仅是农产品,更是一种从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“文化密码”。保护好它们,就是保住我们这片土地的独特性和生命力。同时,在经营都市农场、连接城市与乡村的过程中,我真切地体会到费老笔下“熟人社会”的当代回响——我们不仅在生产食物,更在重建信任、共享成果,悄然续写着人与土地、人与人之间温暖而坚实的情感联结。

读完这本书,我内心的想法更坚定了:乡村振兴,不是用城市替代乡土,而是让乡土的价值被看见、被传承、被激活。我愿继续做一名这样的续写者,让上海的乡村既有深厚的根脉,也有蓬勃的未来。


当人工智能成为我们

生活、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伙伴

如何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AI

或许读完这本书

答案也就渐渐明晰

03 《AI通识:人工智能一本通》读者分享

常灵 上海仪电集团团委书记

当下AI正处“千模大战”向行业深度渗透的关键期,大模型迭代与产业应用爆发并存。这本书跳出技术堆砌,从基础认知到未来展望层层递进,既厘清了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的本质,也通过中美发展对比、巨头布局解析,还原了行业真实生态。

读完这本书,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医疗AI救人与算法偏见的辩证探讨,更贴合当下技术落地的现实矛盾。它让我明白,AI时代的核心素养不是恐惧或盲从,而是理解技术边界与人文价值的平衡。在算力与数据持续突破的今天,这样一本兼具体系性与现实感的通识书,实为当下青年把握AI浪潮的学习指南。


阮墨文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2024级本科生

这是一本干货满满的AI通识佳作。它从对AI的整体介绍入手,层层深入解析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、技术原理、产业生态与行业应用。技术上,它把机器学习、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核心领域讲得透彻易懂;产业上,清晰呈现人工智能产业上下游逻辑;应用上,通过医疗、金融等多行业案例鲜活展现AI赋能价值。更难得的是,它还兼顾伦理思考与未来展望,从数据隐私到量子计算,为读者搭建了完整的AI认知体系。

前段时间我参加了2025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“揭榜挂帅”擂台赛,所在的团队荣获上海赛区华为赛题擂主。在比赛中,我们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企业的真实场景难题,深感人工智能领域“产学研”互惠的重要性。这本书很好地体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“产学研”互融,是一本能让不同层次读者都有所收获的人工智能“百科全书”。


092452_958.png

阅读的时光

流淌过申城的四季

也编织着你我的青春

在无数个与书为伴的日子里

是哪一段文字击中了你的心流

又是哪一个故事重塑了你的世界?

团团邀你一起来“悦读”的活动

还在继续!

快来扫描海报二维码

留下你的“书香青春”!


092500_099.png

092507_221.jpg

你的分享

就是给其他书友最好的礼物!








制图:吴佳斐

责任编辑:张家宁 见习编辑:孟祥莉

校审:沈蔚、姚佳森

终审:刘卓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