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itle
首页 > 青春上海
“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!嗯?原来老祖宗也这么想......”
来源: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:2025-10-22 点击量:


最近天气突然转凉

大家赶忙翻出了衣柜里的外套

还有人奔向火锅店

想靠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驱寒保暖

可是你知道吗?

中国古代就已经有火锅了!

134438_552.png


从寻常的锅碗瓢盆、一饭一蔬

到恢宏的祭祀重器、信仰图腾

就让著名考古学家、历史学家王仁湘

带领我们穿越千年

解开华夏文明的密码

↓↓↓


中国古代已有火锅?

从考古成果来看

王仁湘认为

华夏先民最早掌握的烹饪技术是烤

在没有陶器的时候

先民会把食物直接放在火上烤

这个方法比较原始

但是味道确实不错

现在人们还是很喜欢吃烧烤

可能也与此有关

而等陶器发明出来

煮就比较普遍了

据推算,大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

华夏先民就用陶釜来煮东西了

“我们在江西万年仙人洞的新石器遗址里就发现过陶釜,它做得比较简单,下面是圆底,可以直接放到火塘里煮。这被认为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炊具实物之一。后来人们用三块石头当作脚,把它支起来,慢慢发展成了鼎。”

131231_336.jpg

西汉铜分格鼎,现藏于南京博物院


一开始是陶鼎,后来是青铜鼎

鼎不光可以直接用于炊煮食物

还能用于盛放食物

到商周时期

鼎作为礼仪的重器

便成为了“国之重器”

131245_197.jpg

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的作册奂青铜器组合


据王仁湘研究

鼎还和火锅有关

“有一种不大的鼎,高度十多厘米,下面做成空的,可以烧火,上面一层就涮肉、煮肉了。

西汉时还出土过一种青铜器具,叫染炉或染杯,‘染’就是‘涮’的意思,那就是当时的火锅了。”


筷子为什么会取代刀叉?

毫无疑问

中国人是筷子的发明者、主要使用者

但实际上在古代

人们不仅用筷子进食

还用勺子、叉子

比如,西北地区就出土过

许多骨制三齿状餐叉

与现在西餐用的餐叉形状非常接近

考古专家推测

其出现在约距今4000年前

不过随着烹饪精细化

刀叉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少

渐渐就从餐桌上淘汰了

餐刀的功能也逐渐局限于厨房

131251_519.jpg

东汉绿釉陶厨俑,现藏于首都博物馆


取而代之的就是筷子

筷子出现的最早年代还不清楚

目前考古最早发现的铜筷

应该是在春秋时期

另外,很多汉代画像砖上

也可以看到筷子的图像

讲到这里

王仁湘还做了个趣味科普

“还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,古人其实把筷子叫‘箸’,直到明代,才改叫筷子。

为什么呢?据明代陆容著的《菽园杂记》记载,在水网密布的江南地区,坐船是人们普遍的出行方式,但‘箸’音同‘住’,有‘让船停住’的意思。江南人觉得不吉利,于是改箸(住)为筷(快),久而久之,叫了几千年的箸就变成了‘筷子’。”


分餐制是否来自国外?

今天有不少人以为分餐制是国外的

但据王仁湘介绍

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

中国就实行分餐制了

“我前面讲到类似火锅的器具,最早就是一人面前放一个,各吃各的。只是后来包括椅子等家具形制变化和胡床等传入,大约从唐代开始,人们变成围着桌子吃饭,然后一直延续到现在。”

131257_823.jpg

《唐人宫乐图》局部,描绘了宫女围桌饮宴的场面,可以看出此时合食已经出现


另外,中国古代的食品种类也非常丰富

比如山东诸城前凉台村

东汉汉阳太守孙琮墓中

出土过一幅《庖厨图》

画面里十几个人正忙着做饭

剖鱼宰羊、汲水切菜、添柴烤肉

仅肉食就包括猪、鸡、兔、甲鱼之类

131303_238.jpg

山东临沂五里堡汉画像石《庖厨图》中,正在烧烤的庖厨


三星堆里藏着哪些秘密?

三星堆文明也是

王仁湘研究的重要领域

他向记者分享了不少

关于三星堆文明的考古发现

131309_493.jpg

参观者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展厅内观看展出的黄金面具


“三星堆文明指青铜时代的古蜀文明,年代跟商周时期大体相当,不包括史前时期的遗存。古蜀人在特殊的神灵信仰中形成了独特的仪式,今天考古发掘出来的三星堆文物,就是古蜀人在举行完仪式后毁弃并埋藏到地下的祭品。”


因此,王仁湘说

其实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文物

大多没有实际的生活用途

而是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

131315_105.jpg

观众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展厅内参观青铜大立人像


三星堆的青铜器中最引人注目的

是那些造型和神情奇异的青铜神像

因为这样的形象

在中原的文明遗址中较为罕见

我们常常会忽视

其与中原文明之间的联系

王仁湘对此作了说明

“现在我们确信,三星堆与同时期的商周王朝在社会与文化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,比如我们在三星堆能见到具有中原和南方商代文化风格的青铜礼器。

另一方面,玉璧、玉琮、玉璋这些在中华文明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礼玉,在三星堆遗址中都能见到,也反映出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”


三星堆遗址虽然已经发现了快一个世纪

王仁湘觉得对它们的研究和认识

还远远不够

无数的学术问题仍亟待解决

“关于古蜀的发现只是露出了冰山一角


考古工作永无止境”

通过考古触摸中华文明的不息脉搏

对于王仁湘来说

研究古代饮食文化

其实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

20世纪80年代

他参加了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工作

接触到大量陶器

其中很多就是先民的炊具或者餐具

“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

因而逐渐进入饮食考古领域

刚开始研究古人进食的工具

后来扩展到食物、烹调方法、进食礼俗等

在研究的过程中

我对‘民以食为天’这句古训

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”

131324_514.jpg

参观者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近距离接触仰韶文明


如今,王仁湘已经从事考古数十年

对他来说

考古最大的价值是

跨越时空的阻隔

直抵历史的核心层面

“它既能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

帮我们追溯自身的文化传统

更能在当下注入强劲的文化自信”

135657_633.png








作者:青年报·青春上海记者 唐骋华

部分图源:新华社

见习编辑:孟祥莉

校审:沈蔚、姚佳森

终审:刘卓芳